美国大概率加息,中国明天跟不跟?分析师告诉你

2018-09-26

 

【更新消息】

(原标题)美国大概率加息,中国明天跟不跟?

作者:郭昕妤 2018-09-26 16:05

摘要: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观点出现了“一边倒”: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且货币政策正转向宽松,9月的加息中国大概率不会跟随。不过,有分析提出,中国可能会以“OMO不加息”配比“小幅抬高DR007中枢”应对。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点,美联储FOMC将公布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届时将加息25个基点,将利率上调至2%至2.25%区间。

接下来,市场关注这一次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跟不跟?

自去年3月以来,中国央行已3次跟进美联储加息,除去年6月以及今年6月未跟进加息,最近1次跟进加息是在今年3月,佛系加息5bp。

纵观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环境,近期实体经济压力未见舒缓,8月工业和消费低位徘徊,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增速再创新低,此外,外部贸易摩擦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

在此背景下,中国当前的政策正转向宽松。财政政策方面,年中政治局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将关于流动性的表述由“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变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且9月12-19日央行通过逆回购和MLF操作释放7950亿元,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已经实质上转向宽松,在四季度冲击年度目标的重要时刻进一步刺激实体经济。

由此,围绕着中国是否将跟进美联储加息的这个问题,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是,分析普遍“一边倒”,认为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且中国货币政策正转向宽松,9月的加息中国大概率不会跟随。

单纯“OMO加息”?No

首先来看通常所说的加息——提高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

根据彭博社在9月18到20日开展的一项调查,受访的40多位交易员和分析师预期的中位数显示,一直到今年年底为止,中国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都会保持在2.55%的水平。

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张旭认为,单纯“OMO加息”的概率非常之低,因为其将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释放出紧缩的信号,引起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融资的波动。为了应对上述波动,人民银行很可能需要被动降低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其结果是“加息加出了降息的效果”。

有分析师指出,持否定预期的背后原因是基于当前国内基本面所需。鉴于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状况并不相同,也就意味着两者货币政策无同步必要,加之中国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上的需求,短期而言,9月的加息中国大概率并不跟随。

具体而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一是稳增长和扩内需、二是稳杠杆和稳汇率,由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需要,我国央行或将保持政策利率的稳定。

天风证券固收团队孙彬彬、周泽平则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松紧取向仍要基于国内基本面,目前而言,尚不存在转向基础。

据新京报采访到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美国不是处于同一个周期,美国货币正在收紧,但中国目前的不但不能收紧,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适度的放松。中国不能、也没必要跟进美国加息,跟进意味着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总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好三件事: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让汇率有足够的灵活、坚持对资跨境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动用其他货币手段“变相”加息?

除了单纯上调OMO利率外,市场上目前还有一种普遍预期——上调政策利率以缓冲联储加息带来本币贬值压力,降低准备金率支持国内“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也就是“加息”+“降准”的组合模式。

对于这一组合模式,天风证券孙彬彬、周泽平在报告中继续持否定预期,认为“加息”配比“降准”也不会配比落地,因其并不利于央行政策逻辑的实现。

就随行就市而言,加息抬升政策利率之后,降准又会使得短端低价资金供给充裕,压低市场利率。在目前的背景下,会再现 8 月初前后的倒挂情况(市场利率低于政策利率),这一方面不符合“收窄价差”的逻辑,另一方面违背了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传导机制的要求。

就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宏观杠杆率而言,问题的症结不在于降准去增加流动性问题(流动性已非常充裕),而是疏导传导机制的问题,因而央行短期并无必要再度降准。

就应对美联储加息而言,中美利差不是政策利率之差,而是目标市场利率之差,上调政策利率,再进行同步降准,如果上调的幅度不大,总体效果上将压低货币市场利率(降准释放的资金成本显著低于公开市场投放),从这个机制出发,“加息”+“降准”反而会恶化中美短端利差。

应对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具体还可能会有哪些操作手段?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张旭提出了五种可能性(包括上述提到的单纯OMO加息和OMO加息+降准),可能性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OMO不加息+小幅抬高DR007中枢 > 不做任何反应 > 降准+小幅抬高DR007中枢 > OMO加息+降准 > OMO加息。

张旭提出,鉴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内外不确定性,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小幅紧缩以应对美联储加息、尽量不释放出紧缩的信号、政策效果可以被预期被控制。“OMO不加息+小幅抬高DR007中枢”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因此是最为有可能被使用的策略。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还提到,到今年末,我国央行仍有采取进一步降准、并置换MLF的可能,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

————————————————

(原标题)【原创】美联储再迎加息窗口 分析师预计中国央行“不跟随”

【财联社】(记者 李愿)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2点,美联储将发布议息决议,届时,联储是否进行今年以来的第三次也是自2015年以来的第八次加息将水落石出。而一旦加息预期成真,中美利差进一步缩减,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是否要跟随的问题。

此前,有华尔街的媒体报道,市场预测本次加息的概率为97.9%,几乎为确定性事件。加息后,联邦基准利率为2.00%-2.25%。

面对美国经济上升周期,加息与否,对美联储不是问题;但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是否跟随联储利率上调,成了摆在央行面前的一道左右两难的问题。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期央行意外操作MLF来“缩短放长”,带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推出离岸央票,提高做空人民币汇率成本。基于最新的市场情况后综合多方分析师的观点来看,对于是否“加息”存在一定分歧,但持不“加息”的观点相对较多。

“加息?从中美利差,以及防止外汇流失的角度看,我们确实有必要,但目前这不是主要的,我们当前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缺乏增长的动力,如果加息,本来就负债很多的民企,日子将更加艰难。”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

对于未来的资金状况,财联社采访多位分析师均表示央行会继续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且年底之前降准的概率较大。

央行早已行动:市场利率在缓慢走升

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自2017年3月以来的美联储5次加息,中国央行有3次跟“加息”,即上调公开市场各期限的逆回购操作利率,其中2017年6月、2018年6月两次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选择“按兵不动”。

此次是继续“按兵不动”还是跟“加息”,央行似乎早已开始行动。

9月17日,央行意外开展2650亿元MLF操作,而当天并无MLF到期;在此之前,9月7日央行曾续作到期的1765亿元MLF。同时,央行曾数次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9月25日,DR007最新利率为2.75%,较月初进一步提高;各期限Shibor利率全部上行,7天期Shibor利率为2.6930%。

北大经济研究政策研究所认为,8月中旬以来银行间资金缓慢上行,央行在大规模行动性投放后,DR007和Shibor反而反弹上行,说明同期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如果央行不投放流动性对冲,利率极可能会更大幅度上扬。

兴业研究报告表示,央行加大了中长期流动性的投放力度,一方面,通过MLF投放中长期流动性有利于压低中长期资金利率,带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另一方面,拉长央行投放资金的期限,能够适度加大短端利率波动,防止债市杠杆过高。

此外,9月20日,央行推出离岸央票,提高了做空人民币汇率的成本,有利于有效管理汇率走势。

政策的重点是扩内需:央行或暂不“加息”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在9月12日的研报中指出,中国央行是否“加息”,主要考虑汇率和稳增长两个因素。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大体持有类似观点,央行应该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稳增长和扩内需的需要;二是稳杠杆和稳汇率的需要。

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讲话释放的信息是,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精准施策,着力疏通政策传导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央行行长易纲连续两次召开民营经济相关会议也提出,要坚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畅通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人民币汇率方面,截至记者发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8743,而在24日最高曾突破至6.9348。

就央行是否“加息”分析师们的观点有所分歧,但支持不“加息”的人数相对较多。

明明认为,人民币汇率维持在6.8的水平,尚处于央行的合意区间,为保短期汇率而改变货币政策方向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大概率选择“加息”,但随后可能会以增加资金供应量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放松,以维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温彬则表示,综合各种因素判断,央行或将继续“按兵不动”,保持政策利率的稳定。不过,央行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松紧适度,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有限。

中泰固收、兴业研究均认为市场短期资金利率向上概率不高,即央行不会跟“加息”。央行维持DR007在2.65%左右的窄幅波动,7天逆回购利率为2.55%,此时提高逆回购利率可能引起市场预期不稳定,进而抬升DR007中枢。

此外,比起“加息”的分歧,市场对于央行年底之前降准的预期比较一致,分歧点仅在具体的时间点。


财经大事 滚动播报 热点直击

深度政策独家数据钢市楼市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电力煤炭国际外汇图片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