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救命金”:能否起死回生?

2018-07-06
 

(原标题)债转股企业迎央行5000亿元“救命金”:续命可以,起死回生难

经济观察网 社论

央行7月5日定向降准,将5000亿元的 “大礼包”送给了债转股,宣布鼓励17家大中型商业银行使用定向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项目。此时,市场担心强力降杠杆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持续波动,股权质押风险因股价持续下跌不断放大,正在波及更多上市公司。央行的非常举措,或许暗示着债转股行至关键时刻。

央行的理由是,那些债转股的“主力军”需要正向激励,而且他们缺钱——央行称,今年以来,“债转股”签约金额和资金到位进展比较缓慢——央行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不过从各家研究机构测算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债转股签约金额约1.6万亿元,实际落地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尽管年初国家发改委已经开了各种口子,包括允许银行理财资金间接支持债转股,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债转股、对相关银行和债转股实施机构提供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支持等,资金瓶颈并未化解。但对于那些急等债转股的企业来说,如果签约债转股项目不能更快落地,漫长的等待可能意味着持续累积的高昂财务成本,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资金链危机。

也许那时候没有谁想到,“赋能者”会是央行,这种“成本适当的长期资金”会来自于定向降准。这对于已签约债转股项目而言可谓雪中送炭。我们相信会有一批项目因此将加速落地。但如果从债转股的完整过程来看,或许可以说,实现从债权到股权的转换,只是债转股的第一步,尽管落下这一步也殊为不易。由此也可以断言,只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债转股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关键时刻。

现实而论,影响债转股签约项目落地的不仅仅是资金到位与否。此前有项目参与者称,很多债转股项目都有要求地方国资按约定期限回购的条款,说白了还是明股实贷。这并不能真正起到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作用,债转股实施机构对此心知肚明。尽管如此,它们宁肯选择固定收益,也不愿意博取可能的股权回报,恐怕也是考虑到了债转股之后的风险。

简单地说,项目落地完成了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的使命,企业的财务负担因此而减轻,不过企业是否能够摆脱困境,成为一家正常运转的企业,让债转股的股东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以恰当的方式变现,是一条被各种风险包围的荆棘路,实在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当资金成本持续升高,股东要求的回报也会提高,这对债转股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早在1999年,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就曾撰文称,债转股的实质作用是变更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使企业能够接受严厉或者痛苦的重组计划,例如调整企业领导人、财务主管、裁员、分拆、收购兼并等。也正因如此,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也曾警告,债转股对于债权人、债务人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问题在于,很多参与这一轮债转股的企业和机构,对这种痛苦并无清晰的认识,甚或有意忽视了这种痛苦。试问有几家债转股企业的领导人想过自身被调整的命运,又有多少家债转股企业愿意接受裁员、分拆和兼并收购?其实一些国资背景的企业积极推动债转股,恰是因为他们相信,债转股可以避免裁员、分拆和兼并收购的命运。

对于债转股实施机构来说,债转股为企业“病人”争取到了更多的救治时间,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果“病人”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不主动强身健体,恐怕再好的医术也不能起死回生——债转股并不具备神奇的力量。就此来看,评估债转股政策是否成效显著,其实并不在于签约金额和落地项目规模有多大。一些债转股的股东很可能会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有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但他们很可能既缺乏洞察产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也找不到通畅无阻的“参政议政”路径。

这样的一幕当然会出现,只是我们期望这样的情形越少越好。从2016年10月新一轮债转股启动至今,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不算短。要问在未来的路上如何化解这样的难局,答案只有一个:真正地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轨道上,完成这一场比拼耐力的长跑。

————————————————————

【回顾与思考】

 
 

财经大事 滚动播报 热点直击

深度政策独家数据钢市楼市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电力煤炭国际外汇图片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