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之后 货币政策已在宽松周期?

2018-06-25
 

(原标题)降准之后 货币政策已在宽松周期?

作者:陶旖洁

摘要: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分析师意见不一;但观点普遍认为,中国央行此次定向降准凸显经济“稳增长”的必要,然而在去杠杆和资管新规的压力下,紧信用的方向不会变。

为推进“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从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行、股份行、邮储、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外资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据测算,央行此次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约为7000亿元。人民银行在答记者问中提到,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对于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分析师对于降准是否意味着“宽松”略有分歧。总体而言,分析观点倾向于认为,中国央行此次定向降准凸显经济“稳增长”的必要,但在去杠杆和资管新规的压力下,“宽货币+紧信用”的格局仍将维持。

今年以来的“紧信用”中,外部资金枯竭对民企的影响尤为显著,也进一步影响到了整体经济的增长和活力。此次央行的定向降准中,央行要求邮储银行、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应将降准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

方正固收杨为敩、王开认为,对中小企业的担忧实质是对经济增长的担忧,这也进一步成为了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契机:“这一次的‘扶小放大’政策不但在结构上说明了稳增长的严峻性,也在总量上证实了宽松的延续性。”

不过,方正固收进一步分析称,在经济下滑的初期,结构性政策的效果被证伪后,结构性政策很容易演化为更加明确的宽松货币政策信号。

当前矛盾的原罪并非结构性问题所能解释。目前稳增长的压力比过去两年显著增加,实体流动性环境明显转向收紧,在潮水退去、资金风险偏好下沉的环境中,边际上的信用已经变得更加脆弱。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也提到,货币利率保持平稳,显示到目前为止,货币宽松程度远超预期。该团队认为,降准释放表内资金,将加剧货币宽松,但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信用紧缩难以缓解。

华泰宏观李超、宫飞认为,货币政策的转向较为清晰。社融增速快速下行,会是央行稳健灵活适度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目标,预计下半年很可能有1-2次定向降准。

但另一方面,中泰银行戴志锋认为,定向降准的目的是为经济托底,不是货币政策放松。“政府是有底线思维的,未来经济和社融等不会快速下降,但紧信用的方向不变,会是‘钝刀磨人’状态。”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也认为,本次降准不能被视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信号。

虽然央行一直宣称的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但今年以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叠加去杠杆政策,市场切身感受的却是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

从前5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国内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特别是由于表外融资收紧导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去杠杆过程中,从杠杆率角度来考虑,需要在降低企业债务水平来控制分子的同时也要保证名义GDP维持平稳增长来确保分母不会出现明显萎缩,否则会出现杠杆率不降反升的情况。(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