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月13家企业违约近150亿│防止信用违约恶性循环

2018-06-06
 

(原标题)前5月13家企业违约近150亿

伴随企业融资渠道受阻和债务的集中到期,我国债券市场近期呈现“扎堆”兑付危机。记者从5日召开的“穆迪-中诚信2018年中信用展望研讨会”获悉,截至5月份,债券市场发生了20支债券违约,规模达到148亿元。专家表示,如果融资环境不改善,下半年还会发生大量因现金流断裂而引发的违约事件。

从违约主体来看,今年以来一共有13家主体发生违约,新增了7个违约主体,其中有6个是民营企业。这6个民营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据悉,民营企业在1-5月份发行的债券总额为2542亿元,不到总发行规模的10%,而民营企业的到期债券规模2614亿元。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的净融资额是下降的。

事实上,2014年以来信用风险和违约事件多点多元爆发,截至2018年5月末涉及165只信用债违约,违约主体75家,累计违约金额达820.57亿元,涉及行业从周期性行业向一般性行业蔓延。

对于2018年下半年部分行业风险趋势的看法,中诚信国际董事总经理、企业评级总监毛麒璟认为,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均有所改善,2018至2019进入集中偿付期,但违约风险相对可控;而在投资拉动下,园林企业现金流承压、短期流动性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高杠杆、高融资需求的贸易类企业亦面临一定经营压力。另外,房地产企业在严厉调控下回款增速持续放缓,偿债指标有所弱化,2018年至2019年房企公开市场债券将迎来到期高峰,在融资渠道全面收紧的背景下,房企的再融资能力面临考验,偿付压力加大。(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钟源/北京报道)

————————————————

(原标题)中证报头版:防止信用违约走向恶性循环 更多防风险政策可期

作者:陶旖洁

摘要:中证报头版刊文指,最近这轮信用风波的主要风险源不是企业经营恶化,而是外部融资渠道收缩。未来监管部门将更加重平衡、去杠杆、防风险,为避免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必要时应还会有配套的结构性政策出台。

“打破刚兑”的趋势已是事实,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日前也发声,称违约是中国债券市场走向正规、迎接竞争的必修课。

不过,打破刚兑与任由违约潮爆发,并不能划上等号。中国证券报周三头版刊发题为“防止信用违约走向恶性循环”的文章,称“若放任信用违约走向恶性循环,大面积信用违约出现、触发流动性风险甚至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是存在的”。

今年4月以来,信用债券频现违约。 中证报分析称,同已有几轮信用风波相比,最近这轮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风险源不是企业经营恶化,而是外部融资渠道收缩。

去年以来企业盈利整体表现不俗,但现金流表现与盈利表现背离,现金流缺口在扩大。今年以来,随着融资环境收紧,债券发行人筹资现金流下降,企业流动性紧张迹象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金融严监管、去杠杆进程开启,宣告以往金融体系加杠杆、信用扩张过程逆转。

违约频现已经对信用债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嫌贫爱富”“弃长取短”都是近来的债市热词,资金为避险,更青睐高等级、到期时间更短的债券,令债券一级市场显著分化。

这种情况下,为避免金融去杠杆误伤融资链下游的民营中小企业,央行已经适度调整了流动性的闸门。中国央行上周五宣布,对中期借贷便利(MLF)进行阔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压力,并促进信用债市场健康发展,缓解部分金融机构高等级债券不足的问题。

中证报进一步补充,可预期的是,监管部门将更加重平衡、去杠杆、防风险,为避免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必要时应还会有相关配套政策出台。

可能出现的政策未必是总量政策。实际上,狭义流动性放松对缓解因广义信用收紧引发的信用风险的效果不彰,至少今年以来货币市场流动性就并不紧张。……更多结构性政策出台是值得期待的。

国信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此前也在分析中指出,走出信贷紧缩困局的惟一路径,是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提振风险偏好;预计后续政府会出台一些能够针对性地帮助正常企业经营、促进其融资的措施。(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


财经大事 滚动播报 热点直击

深度政策独家数据钢市楼市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电力煤炭国际外汇图片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