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违约时代到来!违约“常态化”下的市场出清与换血

2018-05-13
 

(原标题)新违约时代到来!违约“常态化”下的市场出清与换血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老盈盈 2018年,违约潮持续袭来。“今年刚迈进一月份,15川煤炭PPN001等5只债券出现违约;二月份,15机床PPN001与16亿阳03违约;三月份,又出现15丹东港MTN001等3只债券违约;四月份,14富贵鸟等4只债券违约;5月份不到一半,便又新添两只,15中安消和11凯迪MTN1。”

从4月份14富贵鸟违约之后,在华南一家中小型券商从事债券融资工作的李华(化名)多了一项债券违约的统计工作。“老板希望我做个小统计,例如违约企业的经营状况、违约企业的性质、违约后兑付情况、违约原因等等,看看这一年企业发债的违约过程及后续情况。”李华说。经过统计,截止5月7日,2018年以来债市已有19只信用债出现违约,同比增加18.75%,违约金额达155.54亿元,同比增加23.7%。

同时他发现,民企仍然是违约主流,但在“两高一剩”领域国企也会违约,国企违约后大多陆续偿还资金。防风险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任务,随着监管不断趋严、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在收缩、信贷泡沫被刺穿,加上非标和通道的封堵,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依然高企,企业自身投资过于冒进,导致资金不能回笼就会造成流动性短缺等,或许成为这一波违约潮来袭的原因。

债券违约潮频现对各方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倒霉的莫过于直接“踩雷”的承销商,他们不仅要面对各种投资者,违约事件还会影响券商的声誉进而对以后发债造成影响;另外一些承销商也因为其它地区的违约事件影响到正在发行的城投债;还有敏感和紧张的投资者们,一点关于企业的负面新闻都会令其紧急找到券商要求解释说明。

监管防风险意识亦愈发提升。5月3日-4日,北京证监局开展公司债券监管与风险监测、处置内部培训,主要就债券市场风险和违约处置的实践展开。

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颁布后,监管明确提出打破刚性兑付,或许意味着“新”违约时代的到来,“隐性刚兑”不复存在,市场正常定价,债券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或许会消失。

新违约时代带来的不是恐慌,而是市场的出清与换“血”。

违约来袭

5月3日,浙江盾安出现450亿债务危机,浙江省金融办召集地方人行、银监局和国开行浙江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协调讨论盾安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一天后,大公国际将其主体信用等级从AA+调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盾安集团这个票,研究员早就给毙了,我们也早就禁止投资了。”一位华南公募基金债券基金经理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5月9日盾安控股到期的10亿超短融债券“17盾安SCP008”已经完成兑付。

盾安是今年债券违约潮爆发后为数不多能够兑付的企业,可对于其它企业的债券持有人却没有那么幸运。

距离“16丹港01”违约事件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丹东港集团依然没有实现兑付。“我们现在正在走司法程序。”5月10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从此次债券的承销商—万联证券一位接近发行工作组的人士了解到。

4月12日,万联证券向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法院判令丹东港集团支付26.8亿元,其中“16丹港01”到期本息21亿元,逾期利息1197万元;“16丹港02”到期本息5.58亿,逾期利息486万。

在此之前,万联证券已经发起了两次债券持有人会议。“一旦发生违约,投资者的电话会接踵而来,我们在会前都会跟投资者沟通了解诉求,因为如果沟通不好的话很容易出问题。”上述人士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投资人最关心还是发行人能否兑付,以及丹东港目前的经营状况。而据这位人士了解,丹东港经营还是正常的,但是对于丹东港集团是否能兑付无法预知。

丹东港集团首次违约要追溯到2017年10月30日,名称为“14丹东港MTN001”,是丹东港在2014年度发行第一期中期票据,直至2018年3月13日,丹东港公告“13丹东港MTN1”的本金和利息未按时足额划至托管机构,已构成实质性违约,丹东港集团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已达5起。

“连环违约就是这样,前面的无法兑付就会影响后面债券的付息情况。我们在2016年帮丹东港做了这笔发行,谁在一开始就知道这家企业会违约啊,若都知道哪家企业有问题,券商都去做信评好了,不做发行了,若都有预知未来的本领,或许市场上根本不会有违约债券。”上述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如是说道。

不过他亦坦然承销商一旦“踩雷”的话的确会有很多麻烦事,不仅要应对投资者作出各种解释说明准备上述材料,也会影响以后发行债券,因为投资者会存疑,以后债会变得不好卖了。

丹东港集团如何一步步走向违约?天风证券孙彬彬分析指出,丹东港所处的辽宁沿海港口群,腹地经济下滑严重,区域内各港口地理位置接近,港口部分功能趋同,存在一定竞争关系,而且在发展定位上,丹东港的竞争力不及大连港和营口港,处于弱势地位。此外,丹东港集团在经营业绩下滑的背景下,大肆举债激进扩张,使得公司现金流压力凸显。

违约肇因及应对

事实上,除了丹东港连环违约事件外,2018年初以来曝出的信用事件中不乏中城建、川煤等老面孔,也有富贵鸟、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首次违约的“市场新人”。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截止5月7日,2018年以来债市已有19只信用债出现违约,同比增加18.75%,违约金额达155.54亿元,同比增加23.7%。“各家主体违约前夕的导火索与根源皆不相同,但是共性的宏观原因不可小觑,归功于成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上游火热的景气对于下游当前更多的不是传导而是博弈,中下游企业面临着成本端涨价的压力。”中信证券明明称,经营策略激进,存在关联交易与输血集团支持、信息披露有瑕疵、现金流与利润背离等问题也是这些违约企业的共同特征。

从宏观背景看或许更能管窥一二。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的第一季度,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为5.5亿元,减去住户贷款,得出企业的融资额约为3.8万亿元,比起2017年、2016年同期直接锐减了0.96万亿元、1.63万亿元。“2018年以来金融严监管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在收缩,给企业做接续偿还债券的资金已经切断后,企业资金端偿还债券时出现问题,所以会出现目前市场的一些违约潮现象。”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之前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做一些降杠杆的动作,资管新规出来后,金融机构开始加大力度开始执行降杠杆。

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企业融资成本高企。截至5月8日,今年取消、推迟发行的各类债券累计已达304只,包括公司债、企业债、中票、短融、超短融等各个类型,涉及金额多达1839亿元;其次IPO门槛提高,根据央行的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1283亿元,比起2017年的2596亿元直接拦腰砍去一半,只相当于2016年的45%;再次定增的条件也越来越高。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年内定增预案的融资规模上限合计为1291.86亿元,较2017年同期缩水532亿元,较2016年同期缩水2443亿元。

企业违约潮频现,作为债券的承销商也受到很大影响,作为承销商也是债券受托管理人的他们现在更是忐忑不安。

“如果碰到辅导的企业出现违约,对券商的声誉影响很大。”李华也认同此观点。4月27日,因融资人天津市市政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能按时偿付本息并请求延期,中电投先融发布公告称旗下两个资管计划延期兑付。中电投先融表示作为管理人在项目到期前后,多次以现场或致函方式督促融资融券还款。但由于融资人目前正进行资金归集,未能按时偿付本息并请求延期。“这件事发生后,我们类似城投债这种性质的债现在就不好出了,以后也会更挑企业和平台来发债。”李华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另一位券商承销债券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今年随着个别地方城投债出现违约,公司对于县级以下城投公司的项目格外谨慎,基本不做了,最少也要市级以上城投公司。

不仅如此,投资人对企业违约也分外紧张。连看到一些还没违约企业的负面新闻也变得敏感起来。“我刚发完一单一家制药企业的小公募债,一个投资人看到这个企业对外投资可能‘踩雷’的负面新闻,都要我来解释下情况,对外投资了什么,是否有风险等;这些情况其实募集说明书和年报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了,但是我很无奈还是要自己翻阅一下材料贴一段出来”,一位大型券商深圳投行部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这不是孤例,有点什么风吹草动都大惊小怪得要承销商随时解答,“感觉发完一单债券以后都不想再碰债了。”他说。

新违约时代到来

目前债市除了已有部分信用债和城投债出现违约给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外,未来几年存量到期兑付压力也令市场担心。

根据鹏元国际数据统计,2018年到期的公司债券452只,到期规模4041.27亿元,提前兑付的债券3只,提前兑付金额4.60 亿元。另外,债券条款中含有回售权,且行权日期在2018年的存量公司债券有881只,存量规模9938.37亿元,可能给发行人带来较大的偿债压力。

此外,从公司债到期年份来看,2019年到2022年到期债券较多,均超过了700只;其中2021年为兑付高峰期,偿付压力较大,2021年到期数量1256只、到期规模15969.74亿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8年到期公司债券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其中,以房地产业偿还规模最大,为807.24亿元;其次,是制造业以793.71亿元的到期规模。

根据中债资信统计,截至2017年末,存续地方政府债券0-3年、3-5年、5-7年及7-10年的到期规模分别为4.18万亿元、4.55万亿元、2.90万亿元及3.12万亿元,其中,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到期规模分别为0.84万亿元、1.30万亿元及2.04万亿元,未来三年存续地方政府债券到期规模呈递增趋势。

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城投“信仰”仍然坚守。惠誉评级国际公共融资总监高俊杰对记者表示:“未来几年可能由个别城投公司出现违约,以此激发债券价格的调整,或债权人更有选择的借贷。但大规模的城投公司违约估计仍是小概率事件。”

东方金诚评级副总监俞春江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信用债的重要配置方,资管产品规模的波动将会对信用债的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稳健型资管产品可能短期大幅降低对低等级信用债的配置,对中低等级信用债发行人的再融资能力提出了挑战,部分过度依赖借新还旧的低信用等级发行人的违约概率有所增加,违约成为债券市场的常态。”

“不过随着投资人对去刚兑化和净值化的资管产品接受度逐渐提高,资管产品在信用债方面的配置需求规模仍将进一步增长,风险偏好趋于多元化,中长期来看信用债市场仍将处于持续扩容状态。同时,国内宏观经济正处于供给侧改革日益深化、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信用质量的改善有望逐步显现,未来几年信用债爆发集中性违约的可能性很小。”俞春江表示。

在债市违约高发期,打破刚兑被写入监管文件。资管新规正式公布,明确提出打破刚性兑付。意味投资者、金融机构自此不用再谈违约色变,合规合理违约进入“常态化”时代。

一位信托机构人士笑言:“资管新规后,信托不让刚兑了呀。如果各家机构都不刚兑,虽然会有声誉风险,但不会那么不自在”。违约的“常态化”不是庞然大物,如何做到债券违约风险预警与兼顾投资者保护措施是需要同时关注的问题。

包括当前债市违约兑付比仍然待提高。截止2018年3月31日,122只违约债券中27只已足额兑付,10只违约债券部分兑付。其中,公募发行的债券中有65只债券违约,涉及29家发行人。其中,12家发行人的19只足额兑付,5家发行人的6只部分兑付。从金额看,公募市场违约规模为502亿元左右,违约规模兑付比例为30.84%。

有投资者对记者表示:“如果打破刚兑,所有的一切都应以书面格式用合同附件的形式固定,并对销售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买卖双方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义务,同时建立专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举证责任倒置,当发生纠纷时,进行必要的法律救济。那么打破刚性兑付让买者自负就是公平的。”

俞春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表示:“第一,在债务条款中进一步完善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和债权人委员会规则,强化债权人持有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运行,加强对债务方行为的约束,并确保在债务人违反债务条款时可及时介入债务人在经营和股利分配方面涉及债权人权益的决策,在极端情况下实施股权接管和重整;

第二,进一步规范破产重整操作,降低破产重整门槛。我国在债券发行人的破产重整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破产重整的实施仍相对较为困难。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操作实施细则,降低破产重整门槛,更好保障投资者利益;第三,设置风险保障基金保护债权人利益。可参考美国高收益债的偿债基金模式,由发行人、承销商等机构成立风险保障基金。”

尽管打破刚兑有些许阵痛,虽然李华觉得违约常态化,承销商、投资人有不满或者担忧,但他仍然认为债市违约应该常态化,若硬要用别的力量不让违约,会出现不正当的关联方利益勾当,而且市场无法正常定价,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也就是说,即使一家垃圾公司,只要有些隐性刚兑存在,跟一家AAA公司一样能还本付息,100面值借来100面值还回去,而且垃圾公司的票面利率更高,那么AAA公司的债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李华反问道。大违约时代的到来不意味着恐慌,而意味着市场的出清,换“血”。


财经大事 滚动播报 热点直击

深度政策独家数据钢市楼市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电力煤炭国际外汇图片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