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盘思考贸易战│对中国冲击有多大?

2018-07-13   来源:中联钢

 

【解局】认真聊聊贸易反制对中国和民众的影响

原创:梅新育 侠客岛 今天

【侠客岛按】

自美国挑起贸易战、中国被迫应对开始,国内的讨论热度始终很高。毕竟,这牵涉到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更牵涉到市场、民众、生活与信心。

最近一直有岛友在后台给我们留言,想听听岛叔对于贸易战可能对中国产生多大冲击、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生活的分析。有人还说,你看人美国商务部列出的几千项清单,明明白白告诉其民众中国对他们“危害”有多大,但中国为什么不做这样的事情?对美加税反制抱负难道不会拉高消费品的价格吗?

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儿,于是我们再次邀请到了专门研究经贸问题的岛叔来作答。(就在本文发布前不久,特朗普的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又出来了,号称至少两个月后实施。)

简单来讲,美国挑起贸易战,中国反制,要承受的最大直接冲击在于对美出口增负。我方报复反制,对部分进口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也有可能给我们的下游厂商、消费者带来一些负担。

中国能否承担贸易战带来的冲击?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如果你觉得宏观分析看多了,可以直接拉到微观技术分析。

宏观

纵览中国经济、产业、贸易全局,有一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能够较好承受贸易反制的代价。

首先,中国已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既是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应对外部强加贸易战底气的最大来源。

凭借这一基础,中国不害怕美国在贸易战中的极端措施(类似建国初期对华全面贸易禁运),因为那只会导致美国自己国内市场供应大面积断绝;也不担心对美贸易报复会过多抬高国内制成品价格,反可将其作为进口替代、推进国产化、或发展出口导向先进制造业的契机。

其次,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货物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不是很高,最高30%上下,较多的是百分之一二十,多数是初级产品,可替代性较强。这一点决定了,中国的对等报复对相关货物供给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应地对相关生产、就业的影响也较小。

同时,在制定报复反制措施时,我们已经考虑了潜在负面影响,制定了补救措施。据商务部7月9日消息,“中方在研究对美征税反制产品清单过程中,已充分考虑了进口产品的替代性,以及对于贸易投资的整体影响。同时,我方将研究采取以下措施缓解、消除此次贸易战给我国企业、员工带来的影响,并欢迎社会各界、特别是受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向商务部和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反映。”

上述商务部表态的措施包括,“持续评估各类企业所受影响”、“将反制措施中增加的税收收入主要用于缓解企业及员工受到的影响”、“鼓励企业调整进口结构,增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豆、豆粕等农产品、以及水产品、汽车的进口”、“加快落实国务院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等。

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中国的对美关税报复清单。

统计

商务部6月16日发布《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基本精神就是“同态复仇”。这份公告包含了两份报复清单,报复反制措施则都是和美国向中国商品额外加征等税率一样,对等加征25%关税。

第一份清单是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货物。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这部分货物金额约340亿美元。这部分已经从2018年7月6日起开始加征关税。

第二份清单,是从美进口的化工品、医疗设备、能源产品(包括煤炭、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等)等商品,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160亿美元。第二份清单是否执行、生效时间将视美方行动另行宣布。

按照《海关统计》表16“自部分国家(地区)进口类章金额表”,已经实施的第一份报复清单商品,主要分布在以下进口商品类章中。岛叔做了表格,建议横屏看。

表1 已生效加税的第一份清单覆盖商品

表2 视美方行动决定是否实施的第二份报复清单商品

分析

上面中方反制报复商品,可以划分为几类。

第一类纯属对国计民生没有什么影响的消费。最典型者莫过于第一份清单第503项“零售包装的狗食或猫食罐头”、第504项“零售包装的其它狗食或猫食”,中国的铲屎官们没有必要一定要给自己宠物喂美国猫粮、狗粮。

至于近年开始走红国内大城市零售市场的一些美国水果、坚果之类,尽管岛叔也喜欢,但这不是生活必需,进口额不多(7.7亿美元),也容易用国产和从其它国家的进口替代。

第二类是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但从美国进口额目前还不多、比较容易替代的商品。民以食为天,第一份清单中的谷物、肉、水产、乳、棉花,第二份清单中的煤炭、原油、液化石油气等,都属于此类。

目前,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外蒙、新西兰等国和欧洲都在争夺中国谷物、肉、水产、乳品市场,特别是新西兰、澳大利亚、西非等渔场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中国渔业企业不妨抓住这个机会去闯荡一下,相信有关部门会支持你们。至于能源产品,中美能源业互利合作潜力巨大,只是目前双边贸易还不算特别大,依靠国产和从其它国家进口不难解决。

这一类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棉花。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占有全球市场36%左右份额,我们必须防止避免报复美棉措施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

为此,美棉缺口我们除了增加国产之外,也可以从中亚、非洲等地增加进口,增加从穷国进口棉花时可以考虑对其实施一定时期的免税,作为“国际扶贫”援助措施;贸易报复增收的关税,也可拿出一部分用于缓解我们下游纺织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

第三类是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从美国进口额和市场占比较高、替代难度较大的商品。最典型的就是大豆。美国大豆在华市场占有率为1/3左右,可能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美国大宗货物了。

这些年,中国大豆市场上来一直是进口大豆唱主角。2017年全国豆类产量1917万吨(包括大豆和杂豆),进口大豆则高达9553万吨。之所以要进口这么多大豆,主要是用于榨油和生产豆粕饲料用于畜牧、水产养殖;如果大豆问题解决不好,我国国民肉食消费数量、价格会受较明显影响

对此,我们已经在此前做了部署,国内加紧扩大了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对一系列国家大豆进口实施了零关税,同时,中国还能够比较便利地从俄罗斯、阿根廷、巴西等其它国家获得替代货源。

除此之外,我国豆粕需求之所以大幅度增长,以至于我们这个大豆原产国、传统的大豆出口国变成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关键原因之一是这些年来政府力推发展大规模现代养殖业,传统小型养殖户逐渐退出,导致自混饲料使用不断减少,工业化饲料使用量增加,豆粕需求随之增长。

在目前贸易战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适度放宽对传统小型养殖户的限制,这样他们可以用一部分自混饲料替代使用豆粕的工业化饲料,从而降低我国豆粕需求的压力。

第四类是有望成为国内进口替代契机的产品,典型如第一份清单中的汽车产品,第二份清单中的石化、塑料、橡胶、医疗设备等产品。

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具有进一步扩大汽车生产和出口的巨大潜力。美国对华汽车出口,多数是在美国生产的欧洲、日本品牌汽车。我此前一再强调,美国对全世界开打贸易战,战火已经蔓延到汽车业,可能不久就会有数千亿美元贸易额汽车产品被实际加征关税;中国则在此时大幅度放宽外资政策,包括取消了在华合资汽车企业股比上限

这意味着,不同国家的政策组合起来,很有可能创造一个外资汽车企业寻求在华出口导向型汽车生产项目投资大规模增长的机遇,这是值得中国产业界、中国全国招商引资部门密切关注和抓住的潜在机遇。

至于炼油、石化、塑料、橡胶之类产业,国内本来产能就相当巨大,限制进口,正好提高国内产能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份清单中的大型医疗设备。现在,通用电气(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外资公司基本上垄断了国内医院的大型医疗器械,国产货离他们还有较大差距,加征关税给了国产厂商发展契机。同时,这些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特点是高价格、高利润,因此,在加征关税情况下,建议、支持代理商与厂商交涉,由厂商承担加征关税,避免提高对医院的销售价格、进而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事实上,根据我向有关代理商了解的情况,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向中国代理商发函声明,由该公司自己承担加征的关税,不提高代理商进货成本。这一方面可以消除提高医疗服务成本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警示国内厂商,要想赶上甚至替代巨头,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

综上研判,可以说,中方这部分贸易反制的代价是可以承受的。如果利用得好,也可能成为某些相关高端产品国产化的契机。(文/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

【岛读】通盘思考贸易战

来源:侠客岛

中午时分,推荐一篇文章,作者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从美国挑起贸易战伊始,我就撰文提出,中国要与特朗普打一场史诗级贸易战,现在看来,这一判断和主张大致符合事态演变。原因不仅是美方这次主动寻衅,涉案贸易额就大幅超过此前全球贸易史上双边贸易争端涉案额的最高纪录(还有可能成倍加码),且有以下原因。

首先,单纯从经济上看,这次美国主动挑起的大规模贸易战,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经济逻辑。通常,贸易保护措施最重要动机之一,就是保护就业与福利,特别是受进口冲击部门的就业。如果在经济萧条时期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还有可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改善本国就业状况。

问题是美国现在并非处于萧条时期,而是处于经济景气时期,而且是经济景气的峰顶。美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一些地区和产业部门还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缺口;此时发动如此大规模贸易战且不断升级、扩大,不可能有效地增加美国的总体就业和福利,只能给美国宏观经济运行增加额外的干扰冲击。所以,美国主动挑起这场贸易战,没有经济逻辑。

因此,观察这场贸易战的根源,需要更多地从大国竞争的视角出发。

视角

这场贸易战爆发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个多月,有一种声音认为根源在于我方,是我方放弃韬光养晦策略,把美国从朋友逼成了敌人云云。我认为,这种说法对中美关系发展状况缺乏基本了解。

我们不称霸,不追求当头,但且不说三四十年前中国的国力状况和国际环境下的韬光养晦策略在今天能否适用,单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至少十几年前就开始把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对手了,并不是到特朗普才开始的。

而且,特朗普胜选以来,我方为稳定、发展中美关系付出了巨大努力。从习主席到访海湖庄园,到特朗普访华时签署的2500亿美元协议,再到刘鹤副总理在两会前夕访美,世人有目共睹。所以,尽管我们不想打贸易战,但这场贸易战爆发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人的善良意愿为转移的。

中美之间摩擦的本质,是守成霸权美国企图遏制新兴大国中国。

数十年来,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中心策略,已经随形势变化而几度转移;挑起这场贸易战,标志着美国此前几十年对华遏制策略的失败,从而被迫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竞争成为这个阶段的中心策略,贸易战是经济竞争的最突出、最激烈表现。所以,这次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不是一起事件,而是一个阶段。而且,这场贸易战实际上代表着美国对中国一种比较全面的挑战。

正因为如此,这场贸易战的结果、发展走向,可能决定未来十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国际格局的模样。

判断

应对这场贸易战,我们要打总体战,而且也是持久战,不指望这三五个月就能解决,起码要打算持续到当前美国经济周期这一景气阶段的结束,或是特朗普的这一个任期结束。只有做好这个起码的打算,才能争取较好的结果。

我们的目的当然是以战止战,通过让美方感到实实在在的疼痛,遏制美方在经贸和其它领域寻衅牟利的道德风险,同时隐形震慑其它某些贸易伙伴动辄企图诉诸贸易保护的道德风险。但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这场贸易战是否意味着中美全面激烈的对抗?是否意味着中美由此全面进入新冷战、甚至是热战之中?

自从这场贸易战爆发以来,国内外金融市场已经发生多次剧烈震荡。市场参与者的担忧,正是造成国内外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背景是美国战略扩张,还是战略收缩?对此问题的判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应对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我们处理事情要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根据2016年以来的持续观察,再三思考,我依然维持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对特朗普对外政策理念的判断:他奉行的是战略收缩而不是战略扩张。

基于上述判断,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全面对抗的这种风险概率是比较低的,或者说是相当低的。当然,中国要做好防范各类极端状况、包括最极端状况的准备,虽然我认为出现最极端状况的概率非常低。

不错,特朗普在国际事务方面行动表现得非常咄咄逼人,但仔细审视他的诉求,他追求的目标并不是战略扩张,而是战略收缩,他是在以咄咄逼人的姿势实施战略收缩。对此,中国需要准确把握。毕竟,行为的方式和目标,这是两回事。

这样,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十几年内,可能是中美关系风云激荡、非常关键的一个窗口期。如果中国能够把握好、处理好这个窗口期的话,可能会开创和平崛起的历史新篇章。

应对

应对贸易战,中国需要讲策略。《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这场贸易战中,对中国而言,“伐谋”已经不可能了,对方的“谋”已经成了,现在能做的策略是“伐交”。事实上,这几个月中国也一直在做“伐交”的工作。

在这个方面,特朗普替我们外交部门把“伐交”的工作做了一半。特朗普同时向全世界贸易开战,我真没有想到他能做到这样,这样就为我们下面“伐兵”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这场贸易战的“伐兵”问题上,要注意到这样几点:

第一,中国要充分考虑防范应对极端状况。假如特朗普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全部商品都额外加征关税,出现这样的极端状况会怎么样?中国能不能经受住冲击?我认为,这种冲击中国能够经受得住。

即使不考虑内需,中国向美国全部出口都被额外加征关税,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会全部退出市场,因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很多大宗商品在美国和全球市场占有率特别高;美国即使额外加征关税,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去寻找替代货源,只有提高销售价格。

其二,对于额外加征关税行为,不要低估世界各国企业界应对的手法和调整的弹性。

其三,如果这场贸易战止步于每一方500亿美元的规模,那么对双方经济、社会生活全局的实际影响较小,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可以做到基本无感;如果贸易战持续加码,如同特朗普威胁的那样打到2500亿美元、4500亿美元,甚至向中国5000多亿美元对美出口全部加征关税的话,美国经济社会生活遭受的冲击就会格外凸显出来。

那时,我们还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按照美国经济周期运行规律,在没有大规模贸易战干扰的情况下,美国经济结束当前的景气、步入萧条应该是在2020年前后,大规模贸易战是否会推动萧条提前到来、并加深萧条程度?次贷危机时中国通过“四万亿”计划反危机,如果未来新一场美国经济萧条到来,届时我们该如何反危机?尽管还有时间,但现在就该开始前瞻思考了。

在这场贸易战的具体“伐兵”策略方面,第一笔500亿美元贸易额的加增关税是对等的“同态复仇”,但鉴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不对称,后面就应当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了。

机遇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要利用危机创造的机遇。毕竟,特朗普这回采取的一系列策略,给美国自身也带来了非常多的负面作用。

第一,大大提升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

在2016年竞选的时候,特朗普就一再讲,美国对外政策的行动完全可预测,这样使得美国不能以最好条件达成交易。他如果上台,就要让美国的行动完全不可预测,这样才能让美国以最好条件达成交易。这个说法、思路,我不能说他完全错误。

在谈判中,一方、特别是整体实力占优势一方若能让对方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的确能给自己的谈判增添额外优势;但是他做到了极端,政策决策过度的不确定性,只能彻底消除他的信用,别的国家会考虑:费力与他谈判达成协议还有什么价值?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美国对中兴的那一刀,是这场贸易战到目前为止中国遭受的最大损失。这一刀从短期来看美国赚了,从长期来看,恐怕是使美国高技术产业严重损害了自己在市场中的信誉,会促使中国这样的受制裁国家加倍努力自主开发关键技术、关键元件,也会促使其它国家厂商努力寻求关键元件的非美国供应商,哪怕是能够直接从这次事件中渔利的中兴外国竞争对手也不例外。

回顾一下19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对西方的全面石油禁运产生了什么结果?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推动了替代的新能源技术从无到有迅猛发展。

美国对全世界开打贸易战,战火已经蔓延到汽车业,可能不久就会有数千亿美元贸易额汽车产品被实际加征关税;中国则在此时大幅度放宽外资政策,包括取消了在华合资汽车企业股比上限。不同国家这样的政策组合起来,很有可能创造一个外资汽车企业,寻求在华出口导向型汽车生产项目投资大规模增长的机遇,这是值得中国产业界、中国全国招商引资部门密切关注和抓住的潜在机遇。

同时,我要提一句,我注意到这一点,在这场贸易战中,特朗普的一些政敌跳得比特朗普还要高,“越闹越革命”,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的陷特朗普于泥潭、请君入瓮的政治斗争手法。不知道特朗普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影响

我们还需要关注这场贸易战的后续影响。

第一个对我们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这场贸易战它到现在的结果之一,是使得社会上产生很多舆论,主张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更多地依靠内需,等等。但是,我认为对中国来说,过度强调内需的发展战略是不可持续的,对我们的制造业、实体经济部门也是自废武功的;对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来说,中国过度依赖内需,同样潜藏着颠覆性风险。

第二,我们在海外发展方面要适度控制投入力度。2016年特朗普竞选期间,我在一系列专栏文章中,早早地公开看好特朗普胜选的前景,而且正面看待他的一些政策理念和主张。也正是基于对他理念和政策主张的了解,2016年9月,我的专栏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忧虑——

特朗普主张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重建实体经济,固本培元;如果出现“中国向海外过度虚耗资源+美国固本培元”的政策组合,对于中美两国国力对比格局发展演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此前三四十年,一直是中国相对于美国国力上升,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中国国力相对美国转向削弱,同时会助推巴望“赶超”中国的国家,这是我们必须尽力避免和防范的。

最后,这场贸易战怎样算输、怎样算赢?

我认为,既然美国发起这场贸易战是其遏制中国策略步入新阶段,那么,不管具体周折如何,只要最终没有打断中国的持续发展,中国增长速度仍然超过美国等西方主要大国,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份额仍在继续上升,那么,中国就赢了。(文/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根据2018年7月7日中新社国是论坛发言整理)


财经大事 滚动播报 热点直击

深度政策独家数据钢市楼市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电力煤炭国际外汇图片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